项目背景
宜昌是湖北省首府武汉之后的第二大城市,也是三峡大坝遗址所在地。市区人口约二百万人,是一个中等规模的城市。
来自远东BRT的Karl Fjellstrom和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GMEDRI)的段小梅分别在亚洲开发银行(ADB)技术援助研究中担任团队领导和国内团队领导,为宜昌BRT提供初期规划设计。这个BRT初期设计工作得益于GMEDRI的早期投入,并于2012年下半年和2013年第一季度代表ITDP进行。GMEDRI的工作早在2011年底开始筹备。马文轩和段小梅都是GMEDRI的工作人员和主要的远东BRT顾问,也是该项目的高级工程师。远东BRT常规顾问Remi Jeanneret和Derek Trusler主导了初期规划的BRT建模和BRT站点的建筑方案,并在2013-2014年期间提供了后续投入。在初期设计中得到公交公司的协助,获得了选定路线上精准的GPS速度数据,缩短了调查所需的时间。
前期BRT设计工作包括BRT道路和交叉口、需求分析、建模与运营、站台结构、模式整合等其他方面的内容。在BRT前期设计的基础上,GMEDRI接管了该项目,在2013年完成了工程设计,并在2014年初至2015年中完成施工和试运行。2015年7月,亚洲第二个金牌标准BRT系统在宜昌开通。该市实际上在2015年实施了两个BRT走廊,利用亚行贷款资金1.5亿美元,一条从市中心向南13公里的22个站点(2015年7月开通),另一条向北10公里的15个站点(大部分是2015年11月开通,最后3公里路段于 2017年底开通)。
成功要素
和广州一样,宜昌BRT系统的成功最终归功于市政府。咨询专家可以提出建议,但最后需要得到城市(宜昌的案例也是亚行的)的支持并在决策做出后采取一系列的行动。
在亚洲开发银行东亚交通运输部门负责人Tyrrell Duncan的领导下,亚行宜昌项目经理Ki-Joon Kim创造了项目成功的条件,那就是从2012年开始,将“宜昌项目”划分为外部道路项目(东山4路,与BRT无关)和BRT项目组成部分。如关于项目风险一文所述,通过在项目要求中提供独立的、更精细化的BRT组成部分可以获得一个经验更丰富的BRT规划团队,而不是把所有项目都放在一个大合同里。
尽管在过去几年,机动车辆数量增长速度迅猛,但是交通流量严重拥堵的情况并没有出现在2012年初期设计时建议的BRT走廊。即使没有出现这种情况,经过对广州BRT的考察,结合亚行的BRT初期设计研究,宜昌市的领导层仍然可以看到汽车使用量迅速增长的趋势,并决定采取能够显著提升运力的公共运输系统。这个有远见的行动是值得赞扬的,也是难得一见的。该项目还受益于宜昌遵循了初期设计中,BRT走廊选址以及拟议的运营设计和车站配置的技术建议。关于交叉点变更方面的建议,交警也积极合作,而亚行项目办公室则相当贴合市政府。项目工作组成立于项目早期,比广州的情况早得多。所有这些因素都意味着宜昌在早期项目建设,初期设计工作和市政府决策方面都是一个示范性项目。
GMEDRI项目总工程师段小梅从早期的概念规划到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营,几十次实地考察,在宜昌BRT项目的各个环节都发挥了领先和密集的作用。与其他GMEDRI工程师一样,整个工程设计和施工期间,马文轩也密切参与其中。ITDP的项目经理李珊珊、朱仙媛、李薇等人为项目规划设计的各个方面提供支持。远东BRT的Karl Fjellstrom是自2012年至2015年间为ITDP的宜昌BRT项目实施和运营担任整个团队的领导。
宜昌BRT已经产生了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影响,使得走廊沿线新开发区域的出行模式立即大量地从汽车向公交车转型。宜昌在2015年12月获得亚行优秀项目奖后,2016年1月再次获颁世界可持续交通运输奖。